其他

和脂肪作战!法国白领“自虐”新玩法,你有钱有闲投资自己吗?

2018-03-10 靖树 欧时大参



躁动的音乐、教练的高声催促、完成时上气不接下气、湿透的T恤…接触过动感单车、拳击、CROSSFIT等高强度健身课的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经历。在法国,此类团体健身课成了白领新宠,甚至有观点称所谓“健身革命”就是工作在私生活的延续。那么问题来了:你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投资自己的身体吗?


胖子的末日?

法国曾发起一项 “肉体上幸福”的研究,受访者普遍将“理想的身体”描述为轻盈、洁净且沉静地“活着”。的确,健美的身材通常代表着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,而肥胖者则易被指责意志力薄弱。正如保罗 •坎波斯在《肥胖的神话》中指责的:“在这个基本已容不下对少数群体持偏见的世界,我们对脂肪的非难却四处开花。”


去年一则关于“胖子”的新闻更引起不少争议:不少想送孩子去上海知名民办小学的家长需要接受校方面试。经历了笔试、外祖父母职务登记、学历评估等重重“关卡”后,很多家长最后竟“折”在了身材上,理由是肥胖身材代表家长“缺乏自我管理能力”,而这一点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前途。


话说回来,锻炼的好处毋庸置疑。不过在法国,它已经渐渐失去了放松身心、增强抵抗力的温和色彩,开始扮演高效完成挑战的狠角色。


“自虐”新潮流:高强度健身

在法国,动感单车、拳击、Body attack、Body combat、Crossfit等是最受欢迎的高强度健身课程。例如,法国CMG俱乐部将1小时Body attack课程消耗热量标注为737千卡、WOD(workout of the day)为700千卡,而动感单车也达到了675千卡。



这些项目吸引了对传统健身房提不起兴趣的群体,其中Crossfit更是法国近10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健身方式之一:小而精、运营成本低、辨识度高,只赚粉丝的钱,这一切都是信息时代商业的范本。


根据法国社会学家大卫•布莱顿(David Le Breton)的说法,高强度健身和极端自由主义观念(ultralibéralisme)以及对“即刻性”的崇拜分不开关系。简单地说,所谓“健身革命”成了工作拼搏精神在私生活的延续:时间紧迫,我们需要像完成工作任务般高效地健身。而高强度运动正以略显“残酷”的方式,迎合社会追求效率的大趋势。

挑战自我是“自恋”?


除了高效这一特征,这些团体课程的价值还在于它们的相对稀缺性和风险性:首先,它让锻炼者从人群中脱颖而出,我们甚至可将之称作新型“自恋”方式。其次,和传统健身相比,短时间内浓缩了多项体能训练的运动使得身体受伤的概率明显增大。而此类主动选择的痛苦也让不少人深深沉迷:越疲惫不堪,越觉心满意足。不难发现,这种“健身自虐狂”和“工作狂”的趋势皆符合当今社会“更快更强”的积极进步观。

例如,法国《世界报》参访了几位高强度健身爱好者:37岁、两个孩子的母亲Aurore选择了拳击课,并坚持每周健身5次。Aurore很清楚自己要的就是能汗流浃背、调节身心的剧烈运动:“拳击教会我如何更好地处理诸如与客户谈判、或和老板沟通的压力”;每天早上6:30起床的Frédérique将下班后的运动视为一整天的动力。她坚信安逸无法换来真正的满足,而运动能助她养成“走出舒适区”的思维习惯:“我的目标是将负责的每件事都做得更好。关键的一步,就是让自己习惯不舒服的感觉“。
 
在朋友圈晒健身照:why not?


不管是工作还是健身,我们不但跟自己较劲,也和他人竞争:23岁的Florian声称,团体课可以助他坚持到最后:“每次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。此外,我还想比其他人练得更到位“。

高强度锻炼也是对自我的试探。再夸张一点,我们还可把这类试探看作是锻炼者对自身存在“合法性”的探询。在生活中,我们不断接受外界的评估。而在健身课上,人们继续接受来自自身的观察——我究竟能坚持到哪一步?能不能达到对设下的目标呢?

这时候,我们就不难理解有些人在简历或社交网络上提及自己的健身习惯:这些运动简直成了不贪图安逸、不断突破自我的象征。这不正是HR所寻找的人才吗?

健身生意经

在巴黎,与传统俱乐部而言,专业的Crossfit俱乐部价格不菲:巴黎月费约为120-150欧,在外省约为75欧/月左右。个别“奢华”俱乐部如Klay Club、Ken Club年费则分别高达1730、3300欧元,而提供名为“突击队”团体课的知名高档俱乐部L'Usine年费为1800欧。相比之下,融合传统健身房和高强度团体课的CMG俱乐部年费要少得多(880欧元),但也远远高出月费在20-30欧元区间的平价竞争对手。

2016年4月,CMG俱乐部耗资450万欧元,在巴黎Saint-Lazare车站打造了6层楼的新健身房 。一个月后,Neoness在巴黎2区同样开了“新店”:Neoness得到的2500万欧元融资推动它以每年10家新店的速度迅速扩张。看好行业发展的连锁健身房还有不少。例如,2013年登陆法国市场的Basic-Fit已经设下了2020年法国健身房数量达400家的目标。

除了健身房,Crossfit潮流的另一个大赢家是锐步(Reebok)。Crossfit简直与锐步形影不离,好比篮球足球的阿迪耐克、棒球的NB美津浓……不过,耐克和迪卡侬也不甘落后,纷纷推出了cross training类产品。

中国:健身小白?在家健身?

近几年,中国也兴起“身体的革命”。不少明星通过上传健身照成功“洗白”,还收割了一批又一批的粉丝。由于大多数人依旧停留在健身小白层面,层出不穷的健身书籍和自媒体也瞅准了这一商机。


与此同时,相对应的实体经济也不断革新。单从健身房这点来看,就构成了传统健身房——新型健身房——手机终端的多体系发展。不过,当健身房还依托着年卡销售来保证运营, O2O 新型健身模式已逐步展开,人们通过 App 进行线上约课,和网友共同团课。跟着 App在家中运动也成为更多上班族的健身方式。与此同时,共享经济在健身房上插了一脚,为忙碌白领提供的小区健身仓应运而生。


“足够的资金、时间投资身体”

身体是社交能力和成功的重要展示平台。脂肪是可厌的,而肌肉则令人肃然起敬:这证明你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投资你的身体。这一点在富裕城市尤是如此,而在经济较不发达地区,人们往往没有如此严苛的标准。


把一切都量化


人们已经习惯把一切都量化,然而技术难免会放大内疚感:当我们的运动时间、公里数、路线被各种App、智能袜或运动手表记录、发布在社交网络上、并与锻炼社区其他成员比较时,“偷懒”避不可免会使人产生“失控”的负罪感。怡然自得的慢跑或散步似乎远远不够,We need more!

不仅如此,保险业也动起了运动数据的脑筋:例如,知名法国保险公司安盛(Axa)在2014年对志愿者进行测试,通过Fitbit手表监控和传输用户日常锻炼信息,而最活跃的人可获得优惠券。当然,目前参与这类计划的投保人仅限于志愿者,但如果有一天,人们的运动习惯会通过智能设备被商业公司获取,那么对那些不按照保险公司健康建议行事的人来说,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。


(欧洲时报/ 靖树)


编辑:靖树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